小偷与病人
看到小偷,你会觉得他和你我一样,只是遇到了困难吗?看到病人,你会觉得他奢靡无渡,一点都不可怜吗?
我问 ChatGPT:对于小偷,人们经常将他和负面因素关联在一起,猜想他哪里不好才会变成小偷,而对于病人,人们经常将他和正面因素关联在一起,猜想他太忙太累等因素才生病。这种现象有什么理论解释吗?
ChatGPT 回答:这种现象可以从“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和“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的角度来解释。
-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的内在特质(如品格、性格),而忽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当看到小偷行窃时,很多人会认为小偷本身“素质差”或“心术不正”,而不太会考虑到小偷可能受到的经济压力或成长环境的影响。
-
偏见与同情的动机影响:对于病人,社会的同情心会使人们倾向于将疾病归因于一些无可奈何的外部因素,如工作压力、生活负担等,而非个人的缺点。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生病是一种“不幸”的状态,因此会更倾向于将其与正面的动机和外在压力关联起来。
-
内群体和外群体效应:如果人们认为小偷“与我不同”,会更倾向于负面归因。而病人因为更容易产生同理心,大家会倾向于将病因归为社会压力或不可控因素,减少对他们的负面评价。
这类归因偏差是人们在社交和心理判断中常见的一种倾向。